延續50 年的好味道,北門蒜味肉羹創始於民國五十五年,老闆媽媽以大量的碎大蒜加入羹湯中,使普通的肉羹有了不同的令人著迷的風味,也讓許多饕客一試成主顧。這是連在地人都掛保證的『蒜味肉羹』,濃濃的蒜味,軟嫩的肉羹,之所以好吃,秘訣在於老闆堅持遵循古法,純手工製作肉羹,老板說這是希望保持手感,直接判斷肉的品質,也能讓每一塊肉羹都更紮實且緊密。
獨特的蒜味調配,讓肉羹湯汁中,顯出一些微嗆,讓人感覺到香氣逼人,十分過癮。不論平常或假日總是大排長龍,可以證明,這一碗蒜味肉羹獨特的魅力。這碗名為阿娘給的蒜味肉羹,正是老闆對媽媽的延續所表逹的感恩心情。
阿娘愛在雨天做羹湯,說是因為太濕冷。一早打傘去市場,向熟識的肉販買豬前腿肉,切片醃漬,再加入新鮮魚漿攪和。灶腳空間狹隘,阿娘把大鍋擱在地,跪在旁雙手奮力攪拌,我總是蹲一旁拿著筷子亂戳,她總是縱容我,邊拌邊問:「等咧想欲呷麵,抑是粿仔?」當肉條和魚漿不分你我,熱水也沸騰了,阿娘像下餃子那樣,將肉絲一片片放進滾得冒煙的熱鍋裡,靜態裹了魚漿原本還黏膩膩,一碰熱水瞬間成型,不一會兒的功夫便香氣四溢。
撈起熟透的肉條,開始煮羹湯,配以大量的蒜末及配料,再將煮肉片的水倒進鍋裡加熱,加入調味並勾芡。在旁等候的我當然也沒閒著,趁阿娘一個轉身,偷抓溫熱的肉條丟進嘴裡,光是一個那能解饞,於是接連抓了好幾個往嘴裡塞,兩頰漲得鼓鼓,然後溜出去找同伴玩。他們早在騎樓下等我,見我狼吞虎嚥的貪吃樣,羨慕地問嘴裡吃的是什麼?「阿娘給的。」我說。然而嘴裡的肉條還未全部吞下肚,就聽見灶腳阿娘的吆和:「猴囡仔,走去佗位,呷肉羹啦!」
羹的記憶
宜蘭人愛吃羹,也很會做羹,無論是熱鬧大街或是隱密小巷,總會找到賣羹的小攤,然而長大後離家求學、就業,卻發現在異鄉就是找不到合胃的肉羹。味道是有記憶的,記憶是愛挑剔的,尤其在雨夜分外想念家鄉的熱羹,多希望讓溫熱滑順的湯汁從喉嚨滾下,幫身體注入暖流,多希望眼前就能捧著一碗,盛有濃稠湯汁的缺角青花瓷碗,內有彈滑不柴的肉塊,就算一匙一匙見了底,仍能觸摸到碗緣的餘溫。發了慌的飢餓鄉愁總是這麼作祟著,一直等到下個假日、下趟回鄉班車,真真切切將碗公捧在手掌心上,讓熟悉的味道在身子裡流動,才能長長地舒一口氣,幸好沒讓淚落了下來。